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少年PI的奇幻旅程敘事分析】

雖說少年pi的奇幻旅程不能算是主流片,但由於導演是觀影人心中的台灣之光─李安,人們爭相在歲末捧場,我也不落俗套地前去觀賞。看過的電影不敢說多,但這部片絕對是讓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彷彿把人的內心剖開,卻又塞入無限的宇宙。

少年pi一片是以成年pi的第一人稱角度,與一位加拿大裔的作家兩人在寧靜的氛圍中,緩緩倒敘其一生最不平凡的生命旅程。
在故事的倒敘中,可分為三組不同領域的角度做分析,不斷交互出現,並無特別的序列。
但約略可以以開場、目標、脫困及結局,劃分此三組角度來透析,分別為:科學與信仰、大自然與人類、本我與自我。

首先以科學與信仰的角度論之,從PI幼年時其便瞭解父親因受醫療撿回一條命而放棄了神祇信仰改為相信有根據的科學,母親是職業的科學家但心中卻有一席之地是留給信仰,常朗讀宗教故事給他。在一幕,pi與父母爭論著是否該信教的,最終我們可得知他選擇了母親那方,將信仰作為邁向未來的道路基石。這可視為此故事中的伏筆,暗示了即使人類如同pi一般在成長的過程學會了各種技藝及學科,為求過更平順的生活,但最終仍是信仰做為pi未來的精神支柱。

其二,大自然與人類,此片中最大的天災,也可稱之為不可預測因素,便為暴風雨。PI為了看暴風雨逃過了船難卻失去了親人,但最終又在與暴風雨的對決之下找到了生存下去的力量。他從小與動物一起被其父饌養,但卻並非視他們為商品,他敬畏且尊重自然,在海上漂流的同時,從觀影者的角度,及敘事中特別著重PI內心矛盾之處可看出,他曾恨大自然奪走了他所愛,但最終又被大自然所懷抱。

最終,也是此片敘事上的重點之一, Pi和孟加拉虎理察帕克在海上漂流,用個心理學上的名詞,就是本我與自我的展現。本我是潛意識下的思緒,是人類最原始,目標在滿足個人的欲望,如同船上的這隻野性的孟加拉虎,而自我如同Pi的人,負責用理性去處理事情。在這個漂流的過程中,起初因為驚慌失措所以本我開始強勢,但Pi與虎保持一定距離,試著隔絕本我與自我之間的相互衝突,接著兩者各據各佔一方地盤,誰也不讓誰,是自我與本我間的相互競逐,最後Pi制約了老虎的,也就是透過學習與求生的本能做意識及理性上的指正,自我和本我能夠近乎一體,構成一個個體,某種程度上Pi即是老虎,老虎就是Pi。他們是雙生關係,一體的兩面。最後pi產生了求生的意志回到陸地,昏迷的那一刻,跟心中的本我,永遠的訣別,儘然不能是個完美的道別,但在成長的過程中,又有幾個人,能來得及與心中的那一塊道別呢。

此部片的結局及敘事範圍皆是非常開放的,如同李安往年的作品,他呈現了故事,但不要求要怎麼理解故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頭理察帕克」。此片以倒敘法到尾聲,留了兩種結局,各方面都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哪個是真,抑或是哪個是假,畢竟人們總是對「親眼看見」的事物抱持信任,如果是從旁人口述而來的故事,也會以「符合邏輯性」或「自己的記憶」去判斷真相,但事實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相信的是甚麼」。宛若小王子的作著聖修伯里所言:「你必須先相信,然後,才能看見。」

我們相信了,才得以看見,成就了生命存在的獨特性與價值,最終,好好道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